1. 首页 > 个性名字 > 文章页面

辽宁铁岭有名气的中医

绵阳最有名的中医是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辽宁铁岭有名气的中医,以及铁岭起名专家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关于苏州名桥的资料满族人名字、姓氏

苏州,别称姑苏,自古以桥梁之盛闻名内外,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济南哪有名气大的老中医

古诗云: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攸攸千载的苏州,在那久长的历史岁月,到底建下了多少座桥?这确实难以探究。

然而,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作过描状: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可见,远在唐代,这里就已经是一派小桥众多,景色迷人之地了。

小桥,它繁荣了经济、孕育了文化。它牵萦着人们的心:苏州的桥,有着它美丽的命名:以人称者:陆侍郎桥、周太保桥、李师堂桥、三太尉桥:以事物称者:渡僧桥、饮马桥、剪金桥、过军桥;以方位称者:吴县东桥、子城后桥、朱舫宅前桥、雍熙寺西桥:以祝愿、祈祷称者:升乎桥、普济桥、积善桥、乐安桥。它还有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乘渔桥,古代有二贤者,一法海,一琴高。一日,两人路过桥头,见绿水河中有鲤鱼丈许,头角、腹足、鼓翼蝙踵。琴高奇之,入河跃鲤背、谁知,大鲤竟腾然飞去……。琴高由此羽化而仙。落瓜桥,宋初,吕蒙正落难苏州求乞。一曰晨至醋坊桥处,见一农夫担西瓜两姜,急急东行。忽一瓜坠地,蒙正捡瓜呼喊,农夫见乃一穷书生,将瓜遗之。蒙正与旧感激。正捧瓜上桥,却又坠地,瓜成碎片可以这么说:苏州的每一座桥,都有着它独自的风姿与神韵:古风质朴的乌鹊桥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在「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原来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魏魏耸峙,与城中其它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

据史书记载:

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登高远眺,似两巨龙静卧。每当黄昏来临,乌鹊桥则又一番别样景色:月色之下,莹莹折折、通体透明、如琼雕玉凿,颇为壮观。对此,历代诗人墨客无不竞相吟咏,一抒情怀。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徐有「乌鹊桥如夕带阳」、「乌鹊桥高校秋凉」的诗句外,在「三月三日闲行」中,还有「黄鹤巷口莺欲语,乌鹊河水水欲销」佳句。对它真可谓情真意笃。

宋代杨备在「上元诗」中则写道:

「月明星移水照天,南飞鸟鹊影翩翩。」

明人高启也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河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吟咏。

乌鹊桥,它创造了多少诗情画意:历尽沧桑的乌鹊桥,随看历史的变迁也几度兴衰、几换容颜。

清初民末,进行过一次大修整1934年,为方便交通,修整中改建为乎桥:

1987年,从实情出发,再度拓宽翻新,为了不损古风,下半部仍保留原桥石拱。

因此,今日的乌鹊桥,是仍保持其原来风貌而不失苏州一处景观的。是的,在晚霞铺天,整个乌鹊桥透明形红的时候,你站立在桥上,能不情思绵绵嘛?

声名遐尔的枫桥可否这样认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使枫桥添翅远飞、声名遐尔呢?看来是可以这样认定的。它不但从此由「封桥」更名「枫桥」,并且还有明代诗人高启的「画桥二百映江城,诗里枫桥最有名」诗句左证。

枫桥,在苏州阎门外七里之遥的枫桥镇。

它置身于运河枫桥湾,与寒山寺前的江村桥遥遥相对。双桥都呈月牙单拱状。它始建年代已难考定:咸丰十年被毁后,千清同治六年重新修造。据「寒山寺志」!这里为古代水陆交通要道,因当年设有「粮卡」,当「皇粮」北运经过此处,便封锁河道,禁止它船航行,以保障皇粮通畅;因此得名「封桥」。南宋范成大编纂的「呈郡地」记载:「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往来之客经由,未有不想之桥面题咏者」。在所有的题咏中,我想当首推「枫桥夜泊」,可以说,自唐以来,代代传诵,脍炙人口。

当今,不仅在中国妇糯皆知,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也已经几乎深受千万人所吟咏喜爱了。

明代嘉靖年间,由阊门至枫桥一带,就已被称作「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东西」的商业繁荣之地。

当时曾流传一首俗谚:

「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

然而清政府武备不修,海防废弛,因此,倭寇常来骚扰;为有效地防御外患,苏州人民在枫桥东首又筑起了一座耸立四周的高楼,称为「铁岭关」。

从此,桥关相结,扼守镇西,大有「一去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春雨霏霏,古运河湾处,枫桥横卧,雄关魁伟,流水环环,舟揖鳞集:

近处,六朝古刹寒山寺,幽净地栖息在曲曲折折的黄墙之内,壮严肃穆:

再放眼远视,古老的苏州城在一片烟雨云蔼之中,蒙蒙拢拢、迷迷茫茫,好一幅水印彩画。

这景象,真难使人忘却。

哦,毋怪古人要作如此感谓「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惟有别时令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了。

高耸峙立的吴门桥,座落在苏州仅存的古城遗址,也是全国仅有的水陆城门盘门(盘门始建于吴王阖板元年,初名蟠门,门上列有蟠龙,以示镇压越国。

后因水陆萦回曲折,而称盘门。

另外,它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宋绍定中重建,明正统、弘治以及清顺治、雍正、同治时相继重修重建。

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两侧间壁上刻「同治十一年壬夏四月,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字样。

吴门桥是苏州市内最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桥圈跨径十四米、高四米,桥身顶狭下宽。

顶部四点九五米,底部五点七米,建筑家以为,这样是求得桥体的稳固。

它全用金山石砌成,两端石阶相接,每端达五十阶:中间拱峰高耸。

据说,旧时行船,在苏州的这么多桥中,惟有经过吴门桥可以不落篷。

因而,即便壮男少妇,一气奔上桥头,也得气喘叮叮,更况老妪赢翁?吴门桥如今不仅是古运河上的通路要道,而且是苏州重要的旅游胜地。

它与盘门水陆古城门、瑞光宝塔已构成苏州城西南风景旅游胜区。

近年,凡来苏州旅游的中外客人,很多都希望趋车前往,以一睹「盘门三景」之丰彩而为乐事。

小巧灵珑的引静桥,被人称作古桥中的「小家碧玉」。它座落在十全街的网师园内。

网师园,由地不足十亩,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称它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自古造园,须得天下自然风光,有山当有水。

有水,则理水:

理水,则造桥。

园林造桥,常以梁武板桥为主。

因何?拱桥势大,多见于水面开阔处,与庭园不易协调,一般不采用。

可引静桥不然,偏偏造成了一座微型的石拱桥,可谓独具一格。它宽o.94米,长2.5米,跨度1.3米,拱顶厚 0.2米,石拱栏高0.2米。虽仅一步之长,但石拱古桥所具特点一应俱全,真是「麻雀虽小,五脏皆备」。不能不说是园林中拱桥成功之范例。

苏州的许多园林,都以水池为中心,环池缀以亭台楼阁,花木山有。网师园亦然。引静桥,建于「小山丛桂轩」之侧,它与「渥缨水阁」「射鸭廊」等皆涉水而筑。它们与低临的水池正好巧妙地组合成了一个特殊的天地。

风姿绰约的引静桥,便成了这「天地」中的「小家碧玉」。

由于布局紧凑,引静桥小中见大;由于桥小,引静桥也就使那一池春水更加开阔;由于水池的东南和西北隅各有一条曲折延伸的水湾,便又觉水池有波光延延、源头绵绵不尽之意。

由此可见,造园者匠心之独到。

可以这样说:

引静桥在整个网师园的景致中,是以其独特的风姿而起着画龙点睛之作用的。

夜深人静,月色中天,当你一人伫立这引静桥上,环视周围景色,俯砚池中悬映的圆月、静桥、人影的时候,你能不感到这就是一种情景交融?气势壮阔的宝带桥,又名长桥,与赵州桥、芦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

横卧在距苏城三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居此,后宅陷为湖)之间的玳玳河上。

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 819年),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

现在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立。

宝带桥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富重地。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随杨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淅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

到唐代,潜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酒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牵是很困难的。可是,牵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湍急的湖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牵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贾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

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则徐主持维修过一次)1956年9月,在古桥西侧,又新建一座与它平行的公路桥。

这样,不仅减轻宝带桥负荷,还为游客从侧面欣赏古桥提供了方便。

贾带桥桥面宽阔乎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孔长249.8米。

全长317米,宽4.1米。

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

桥挽成喇叭形,下端宽二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担塔刹也均以石块列成。每级八面,各设佛禽,盒内镛有佛像。在 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也有同样及塔一座。

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牵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术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这样,可防止多桥孔连锁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并合,也不同于芦沟桥的条石弧砌,而是采用了结合两者之优的「多绞拱」。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是极罕见的。

「借得它山有,还摒石作梁。

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

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

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

这是元代僧人善住对它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肩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澹台湖水绿如油,宝带桥乎匹练浮,好种唇挑三万树,年年花里作春游。

「春光明媚的季节,在桥上纵目四望:

东西两边大运河和澹台湖,水波荡漾:

远处上方山,古塔藐魏树木葱翠:四周原野,华花金黄、桃花粉红,麦浪滚滚。

春风中,怎不昨游人要带几分醉意?

桥,架于水上,立在自然:它不仅使自己成了大自然中一员,而且点缀美化了与它日夜相伴的大自然。

苏州的名古桥,实用、艺术:它和谐地勺千姿百态地屹立在那水乡古城。

在造型上,它多变化:

有的弯曲如新月初出、有的平直似鸟翼乎展:或给人以轻巧、或给人以刚健,或给人以温和。

在环境上,它协调增并:这些名古桥,不仅融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而且还给人联想,令人心醉。

像「枫桥夜泊」「吴门三员」等等就曾醉倒过许多文人墨客,迷恋过多少画家的心:它,还附有自己的建筑、石雕、石碑等等。

这些,不仅成了今日历史的佐证,还往往与民间风俗,袖话传说等等密切地关联着。

苏州名古桥,在历史的长阿中,渊源流长!

胥门万年桥是桥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与南郊宝带桥、山塘彩云桥,曾被苏州百姓叫作“三鼎甲”的状元桥。说它典型,是因为万年桥的来历、身世之争扑朔迷离,如同苏州的园林、苏州的水、苏州的评弹和昆曲那样,风情万端。

关于万年桥的身世之争,有两种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一种说法称苏州万年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与下江南的皇帝老儿有关;另一种说法却称万年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建成,与奸相严嵩有缘。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似乎都能自圆其说。

万年桥与六下江南的乾隆有关的说法,主要流传在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苏州,恰巧苏州的万年桥刚造好,还没有起名字。当地大小百官便希望乾隆皇帝能为这座桥赐名。皇帝老儿满口答应�然后思前想后,却也没有想出称心如意的好名字。一天清晨,乾隆微服来到桥头,正好看到一个身穿红缎子、脚穿绣红花鞋的新娘子正要上桥,便好奇地上前看个新鲜。那时的苏州有个规矩,新娘子过桥要念上几句吉利话,祈求将来发财得福。新娘子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就拍掌叫好,当即取名为“万年桥。”皇帝金口玉言,谁敢说个不字?万年桥一名也就这样传了下来。

而研究古文化的牛示力老先生撰文说,苏州万年桥仅是赝品而已,真品早已被一代奸相严嵩移置到他的老家去了。牛示力在他的《可怜万年桥》(原载《苏州杂志》2001年第四期)中写道,万年桥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建在胥江上,当时,大权在握的严嵩视察政务来到苏州,站在万年桥上久久抚摩着栏杆和石狮,连连发出啧啧称赞:“好一座巍峨雄壮的万年桥!”这些,被陪同严嵩的苏州知府看在眼里。送走严嵩没多久,想借机拍马屁的知府就招来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工,对每一块石材进行编号后,按号拆卸,把这座万年桥拆得片石不剩,全部运往严嵩的家乡——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并按原样重建在分宜县城口的袁水之上。

1.

纳兰性德,纳兰(那拉、纳喇)氏,名性德。

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

但是那拉氏,依其部族还分有叶赫那拉氏、哈达纳拉氏及乌喇那拉氏(或称乌拉那拉氏)等。

明珠就是那拉氏,是叶赫部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叶赫那拉氏。所以纳兰性德,也可以说是叶赫那拉氏。

就如同爱新觉罗只是觉罗氏族的一个小氏族,觉罗氏是满族一大姓氏,有舒舒觉罗、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等分支。

2。

索尼,清人.赫舍里氏。

索额图,索尼的第二子,既然是索尼的儿子,那也姓赫舍里氏。

他们二人都是赫舍里氏。

索尼是满语音译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你们的”的意思。

3.

为什么满族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都要承袭父辈

这个我不知道你指的谁

如果是索尼和索额图那只是碰巧因为他们的名字都是满语起的

如果你说的是向乾隆皇帝的儿子们的那些名字那些是按汉语的意思起名的

》》》》》》》》》》》》》》》》》》》》》》》》

最后附上

满族名字的特点

>>>>>>>>>>>>>>>>>>>>>>>>>>>>>>>.

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满族人民对中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了解正确评价历史上满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诸问题,了解早期满族人名的样式及其变化规律,是我们研究满族文化和民俗的一项内容。本文即对历史上满族人怎样起名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

1.用动物名称起名

现代我国满族人都是讲汉语、用汉字,满族人和汉族人的名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结构形式大体上都是包括姓氏在内的三个字或两个字。但是历史上满族人是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满足人的人名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满族人是用满语给孩子起名,用满文记录书写人名。另外,满族人还喜欢用各种动物的名称给孩子起名,这和其他民族的起名习惯有很大不同。如“努尔哈赤”这个名字,本是满语nurhaci(按:这里用罗马字母拼写满语。下文同)音译而来,意思是“野猪皮”。原来16世纪居住在长白山一代,过着半农业半畜牧业生活的满族人,习惯上用某种动物的某些部位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像森林里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像野猪皮一样坚韧,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勇敢无畏的人。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surhaci)名字的意思是“小野猪”。努尔哈赤的四弟“雅尔哈齐”(yarhaci)的意思是“豹皮”。顺治皇帝的大儿子“牛钮”(nionio)意思是“眼珠”。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dorgon)意思是“獾子”。努尔哈赤长子的儿子“杜度”(dudu)意思是“山鸠”。清初其他著名满族人物如名将正黄旗人舒穆录氏“楞格里”(lenggeri)意思是“硕鼠”。镶红旗人富察氏“伊哈齐”(ihaci)意思是“牛皮”。镶黄旗满洲人纳拉氏“海塔”(haita)意思是“野猪”。铁岭正黄旗人瓜尔佳氏“海伦”(hailun)意思是“水獭皮”。正白旗人那拉氏“萨尔哈”意思是“蜜鼠”。正白满洲人“浑齐”意思是“羊皮”。镶白旗人阿尔巴齐是“伊汉”意思是“牛”。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库尔秦”意思是“斛斗鱼”。正白旗人瓜尔佳氏“达汉”意思是“小马驹”。正黄旗“额尔赫”意思是“田鸡”。镶黄旗人“阿尔萨兰”意思是“狮子”。镶白旗人“多弼”意思是“狐狸”,等等。以上名字都有各自特定意义。从语言学上看,这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都是普通名词。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当然还是继续使用这些名字。这种用动物或动物身上的某一部位起名字,代表了清初早期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民族习惯和基本样式。

满族人名中多动物,这是民族习惯。这种民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满族是古老的渔猎民族,自然会在民俗中带有渔猎文化色彩,而我们不能以汉族人起名的习惯去理解满族人起名的习惯。还有一些名字是普通名词,如:穆哈连(弹丸)、布拉(荆棘)、博尔普(马鞍头)、费扬古(小指)、阿克占(雷)、博洛(凉帽)、哈尔哈(鞋帮)、海兰(榆树)、阿苏(网),等等。这些人名虽不是动物名称,但却是名词,而且是普通名词。用这些普通名词起名,也是别的兄弟民族少见的。

2.用满语数字起名

满族人还有用满语数字起名的习惯:苏色(susai,五十),额赫库伦地方富察氏,镶白旗人。乌云珠(uyunju,九十),长白山地方人,钮祜禄氏,正白旗包衣。明安(minggan,千),乌拉地方瓜尔佳氏,正蓝旗人。明安(minggan,千),哈达地方纳喇氏,镶蓝旗包衣。伊拉奇(ilaci,第三),宁古塔地方萨克达氏,镶黄旗人。伊拉奇(ilaci,第三),雅兰地方葛济勒氏,正蓝旗人。伊拉奇(ilaci,第三),辉发地方赫舍里氏,正蓝旗人。宁古奇(ningguci,第六),盖鸡地方瓜尔佳氏,镶蓝旗人。荪扎奇(sunjaci,第五),朗佳地方钮赫勒氏,正黄旗人。乌玉齐(uyuci,第九),扎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白旗人。那丹珠(nadanju,七十),章佳氏,乾隆朝镶白旗人。以上人名都是从《满洲八旗氏族通谱》中随便摘录的满族人名。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满族人是喜欢用满语数字做他们的名字的。

3.人名中多形容词

穆彰阿,郭佳氏,镶蓝旗满洲人,道光时任军机大臣。这里就“穆彰阿”来简单谈谈满族人名字的一个特点。同前面讲的“音译式”满族名字一样,“穆彰阿”也是一种音译式人名。原来是满语的形容词。读音是“mujangga”。它原有“果然的,真实的”的意思。“阿”字有“的”的意思。“阿”的读音为“ngga”。汉语无此音,只好用“阿”来代替。这就是说,穆彰阿的父母等长辈人希望这个新生儿将来能过真实诚恳作人。

关于词尾带“阿”的形容词满族人名,翻阅一下《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就可以新发现名叫“××阿”、“×××阿”的满族人名就有千余个。因此可以说词尾“阿”字是满族音译式人名另一个重要标志。而且,这些带“阿”(ngga)的人名都可以考证出来它们的满语本意,如镶白旗人萨克达氏“巴扬阿”(bayangga),意思是“富的”;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福隆阿”(fulunggga),意思是“盛大的”;镶黄旗人富察氏“哈丰阿”(hafungga),意思是“平安的”;正蓝旗完颜氏“扎隆阿”(jalungga),意思是“满的”;镶红旗人伊尔根觉罗氏“扬桑阿”(yangsangga),意思是“有文采的”,等。以上人名都可以考证出它们的满语语意。这些人还都是清代比较有名的人物。

还有一种带“额”字尾的形容词人名,本是满语"ngge"转写时的代用,意思也相当于汉语的“的”。如镶红旗人库雅拉氏“奇承额”(kicengge),意思是“勤勉的”;乾隆朝参赞大臣、理藩院尚书镶黄旗人钮祜禄氏“丰升额”(fengxengge),意思是“有福的,有造化的”。以上都是形容词作为满族人名字的例子。查阅《通谱》和《通志》,有大量的满族人名都是这种形式构成的。

此外,形容词还有如下的满族人:萨哈连(黑),正黄旗人精厄里氏;博尔中果(简单的),镶红旗人那木都鲁氏;布尔机(一色),正蓝旗人兆佳氏;哈坦(刚烈),正白旗人舒穆禄氏;阿济格(小),努尔哈赤第12子;阿克敦(结实),正蓝旗人,康熙48年进士,等等。由此可见,历史上满族人名中有大量的满语形容词。

4.用动词性词语起名

还有一种早期的满族人名,权且称其为动词性人名。如:古尼因布(guninbu,清末正蓝旗人富察氏,福州将军)意思是“使意志坚强”;伊里布(ilibu,清末镶红旗人瓜尔佳氏)意思是“使站立”;西喇布(sirabu,清初正白旗人)的意思是“使继承”。在各种《通谱》、《通志》和《满族大词典》中,这种按“××布”各式构成的满族人名很多。因此,也可以把这个“布”字当作满族人起名的一个标志。总括从“努尔哈赤”到“××阿”、“××额”、“××格”、“××布”等的满族人名,可概括为以下几条特征:

①早期满族人名由满语语音表达满语语意。②用汉字转写时,可以写成两个以上汉字形式的名。因此,满族人名也并非由几个汉字随意堆砌而成。③名字中不包括姓氏。如不能把“努尔哈赤”中的“努”字当成姓。“爱新觉罗”是他的姓。

收藏分享评分

回复引用

订阅 TOP

dedaozhi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edaozhi(得道之)

UID

1

帖子

4324

积分

2079

阅读权限

200

大丞相

UID

1

帖子

4324

积分

2079

阅读权限

200

2品阁

发表于 2008-5-15 13:41|只看该作者

5.用汉语数字起名

清代满族人起名有一部分使用了汉语数字。如“五十九”、“六十七”、“七十八”等。在《八旗通志》、《满洲八旗氏族通谱》等历史书籍中以汉语数词命名的满族人名竟达400多个。这些数字从“四十一”开始,到“九十八”为止,几乎每个数字都有不少人。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六十”(24人)、“七十”(23人)、“七十六”(21人)、“七十八”(22人)、“八十”(18人)。在给某人作传记时常常要加入旗籍、祖籍、姓氏、官职等。不然就不容易分清这些同名的人。如叫“五十八”的,清初就有10人,他们分别是:1.镶黄旗人,哈达地方瓜尔佳氏,佐领。2.镶红旗人,安褚拉库地方瓜尔佳氏,三等护卫。3.镶黄旗人,哈达地方瓜尔佳氏,骁骑校。4.镶蓝旗人,佟佳地方佟佳氏,佐领。5.正黄旗人,哈达地方乌雅氏,笔帖式。6.正黄旗人,布尔浑地方萨克达氏,治仪正。7.镶蓝旗人,叶赫地方宜特默氏,云骑尉。8.正白旗人,叶赫地方宜特默氏,笔帖式。9.镶红旗人,辉发地方索绰罗氏,云骑尉。10.镶白旗人,苏完地方瓜尔佳氏,三等护卫(以上根据《通谱》)。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原来大多数是根据小孩降生时,她父母的年岁(或祖父母的年岁)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如这个孩子降生时父亲年28,母亲年31,28+31=59,那么孩子的名字就可以叫“五十九”。有人把“五十九”的“五”当成了姓氏,把“十九”当成了名,这当然是误解。此外还有一种汉语数字人名,如:清初人“乌什”(正白旗人伊尔根觉罗氏)、武什(镶蓝旗人)、吴什巴(正红旗人)、奇什巴(正红旗人)、巴什(镶黄旗人富察氏、清初镶白旗人乌雅氏、正蓝旗人索济雅喇氏,三人同名)。这些名字其实是汉语数字,“五十”、“五十八”、“七十八”的谐音字。满族人这种用汉语数字起名的方法,与汉族人名及汉化的满族的人名大有不同。因为汉族和其他民族是没有这么起名的。但满族使用的是数字毕竟是汉语数字,这表明历史上满族和汉族的密切联系。

6.满汉语素合成的人名

还有一种满族人名--满汉结合式的满族人名。这种人名的特点是:1.常常由两个汉字构成。2.第一个汉字表汉语语意,第二个字表满语语意。下面是从《通谱》和《通志》中摘录的一部分满族人名。第一组,汉语数字+格(满语语素):二格(24人)、三格(10人)、四格(13人)、五格(17人)、六格(30人)、七格(7人)、八格(4人)、九格(5人)。现以三格为例,叫这个名字的有以下这些人:1.沾河地方郭络罗氏,正白旗人,笔帖式;2.乌拉地方那拉氏,正黄旗人,骁骑校;3.沙济地方富察氏,镶黄旗人,笔帖式;4.穆丹地方马佳氏,正白旗人,护军校;5.萨尔浒地方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人,笔帖式;6.完颜地方完颜氏,镶红旗人,步军校;7.吉林乌拉地方赫舍里氏,镶蓝旗人,护军校。8.镶黄旗人,护军;9.镶白旗人,骑都尉,康熙23年袭兄之职;10.镶白旗人,骑都尉,康熙56年袭兄之职。第二组,汉语语素+格:桑格(14人)、巴格(6人)、老格(5人)、朗格(5人)、黑格(3人)、贰格(2人)、小格(2人)、成格(2人)、腾格(2人)、富格(2人)、陶格(2人)、来格(2人)、旺格(1人,以下均为1人),刚格、舒格、久格、索格、公格、僧格、德格、彰格、沙格、齐格、肇格、旒格、禄格、常格、盛格、伯格、达格、当格、仲格、乌格、迈格、白格、西格、王格,等等。

再以黑格、富格、舒格、旒格为例,介绍这些人名的情况:黑格,松江堡地方嵩佳氏,镶蓝旗人,都骑尉。黑格,姓氏不详,镶白旗人,三等轻车都尉,雍正13年袭职。富格,扎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蓝旗人,由闲散从征大同,授云骑尉,后任副督统。富格,祖籍姓氏不详,正白旗人,二等轻车都尉,康熙36年袭。舒格,长白山地方镶蓝旗人,骁骑校。旒格,纳殷地方尼马察氏,镶白旗人。

以上是别具特色的满族人名,不论过内国外,除了满族,没有哪个民族是这么起名的。

那么“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格”满语读“ge”,意思是:①哥哥②大伯子③专意为男孩子、男人的意思。起名时的“格”字,有汉语南方人称小孩儿为“二仔”、“三仔”、“猫仔”的“仔”字的意思,由山东人称武松兄弟为“武大郎”、“武二郎”的“郎”的意思。又如汉族凡带“仔”、“郎”的都是男性,那么满族凡带“格”的肯定也都是男性。

7.半汉化的满族人名

满族人名开始汉化的标志是:⑴按汉语汉语的意思起名;⑵原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写连用;⑶“随名姓”的出现。下面分别介绍。

⑴按汉语汉语的意思起名

清代皇帝害怕满族人汉化,影响其统治。所以,几代皇帝都有规定,要学满语满文,严禁改汉姓汉名。但实际情况是,就连皇族也并不带头遵守这个规定。如果说入关前满族还自觉按自己固有的民俗起名的话,那么入关后的满族便发生了变化。如入关后第一个皇帝福临的名字,一些满语专家认为是汉语“洪福来临”的缩写词。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那么满族人名汉化最早是从福临的皇阿玛皇太极就已开始了。福临共有8个儿子,牛钮、福全、玄烨、(未有名)、常颖、奇授、隆禧、永干。除了老大--牛钮,满语是“眼珠”的意思外,从“福全”到“永干”哪个不是汉化的名字呢?再看雍正皇帝辈,康熙35个儿子,雍正行四,他的兄弟中有27人的名字按“允×”排列,而且“×”字都带“礻”旁,如“允祚”(六阿哥)“允祉”(三阿哥)“允祺”(五阿哥)等,,这如果单从名字上看,其实已经完全汉化了。以后从乾隆皇帝的“弘”字辈到清代末帝宣统的“溥”字辈起名的方式,全是汉化的名字。但相反,满族的平民百姓起名的方式,一直到清末还有很多保持着早期满族的习俗。

⑵老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用连写

清代有一些名字,也是满族人名汉化的标志,如:①完颜伟(?—1748),完颜地方完颜氏,镶黄旗人,笔帖式出身,晚年累官至总督、左都御使。这个名字完全像汉族人的复姓加一个单字名。②纳兰性德(1595—1685),纳兰(那拉)氏,名性德,清初词人,正黄旗人。③费莫文康,清小说家,费莫氏,名文康,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改任驻藏大臣,著有小说《儿女英雄传》。这两个名字完全像汉族人的复姓加一个双字名。这其实就是一种汉化了的满族名。这种名字早在宋朝与汉民族有过频繁接触的满族先世金朝女真人时,就已经出现了。如:完颜旻(1068—1123),即金太祖阿骨打。完颜亮(1122—1161),即金废帝迭古乃。完颜晟(1075—1135),即金太宗乌乞买。完颜宗望(?—1127),金大将斡离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弼(?—1146),金大将乌术,阿骨打四子。完颜勖(1099—1157),阿骨打堂弟,左丞相、太师,本名乌野。完颜希尹(?—1140),女真文字的创始人,任过左丞相,本名谷神。这些人名的特点是,每人都有一个汉化了的名,有一个女真族名。汉化名按汉语语义来理解,女真名按女真语义来理解。如:乌术—女真语义为“为首”;乌野—女真语义为“熟皮”;谷神—女真语义为“三十”。还应该看到,这些名字虽然也是女真人的人名,但都是从它特有历史、特有的姓氏上识别出这些人名是女真族人名的。然而这些“姓+名”式的人名也已经是当时被汉化了的人名,只有“阿骨打、迭古乃、乌乞买、挞懒,乌术、斡离不、撒速”才是女真族的人名。

通过以上各式人名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满族和汉族交往多,汉化特征就突出;相反,满汉交往少,满足特征就保留得多。多到完全融合的时候,人名用字也就完全汉化了。

⑶“随名姓”的出现

满族人“随名姓”的出现,实质上也是满族人名汉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所谓“随名姓”,即以祖父或父亲名字之一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但仍不否认也不忘记其本来的满足老姓。清代镶蓝旗满洲人屯台,西林觉罗氏,子图扪,孙图彦图,曾孙鄂拜。鄂拜的子鄂善、鄂赉、鄂林泰、鄂尔泰、鄂尔奇、鄂礼。鄂拜之孙是鄂敏、鄂容安、鄂实、鄂弼、鄂宁、鄂忻、鄂谟、鄂伦(以上参见《通谱》17卷)。以后这一支人全都改姓鄂。屯台还有一个曾孙叫苏拜(鄂拜的四弟),其子苏海、苏山,苏海的子苏成阿,以后这一支人全改姓苏。(以上参见《通谱》17卷)。这两支人虽姓了“苏”、“鄂”,但都知道自己的原姓“西林觉罗”。清初正白旗满洲人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兄弟三人,本姓瓜尔佳氏,其曾祖卜哈为明朝大官,其祖阿尔松噶、其父石翰相继为明朝官员。到了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三人时,归附努尔哈赤,后编入满洲旗。其父石翰名有石字,故其后代都以石为姓。其后代人也都知道自己另有老姓“瓜尔佳”(以上参见《通谱》1卷)。此外根据刘庆华先生《满族姓氏录》考证,尚有:清中期舒穆禄氏有个叫万显丰的人,其本支子孙便以万为姓;清末居沈阳之喜塔拉氏有个叫文忠额的人,其本支子孙即以文为姓。现在满族中的图、万、荣、德、英、成、海、恒、文等姓氏皆由此规律而来。

8.全面汉化的满族人名

新姓的出现以及“新姓+名”的连用,这是满族人名全面汉化的标志。

按满族人固有的习惯,在参与社会交往时只称名字不称姓氏,形式和名字也不连用。甚至朝廷圣旨如果涉及满族、蒙族,也一律只称名不称姓。一部《八旗通志》洋洋洒洒三百六十多万字,竟然找不到一个姓和名连用的满族人名,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同样也找不到一个姓和名连用的满族人名。《皇朝通志·氏族略》明确说满族有679个老姓,不过不连用罢了。这是满族的一个民俗特征。从前满族人都能记住自己家的老姓和别人家的老姓,但随着清朝的解体,语言、民俗等特征的同化,特别是新姓(由一个汉字表示)的出现等原因,老姓被有意隐匿起来,经过80多年的历史变迁,大多数满族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老姓,从而在起名和称谓上,抛弃了满族的固有民俗,从此,满族人名全面汉化了。

全面汉化满族人名的特征是:⑴新姓代替老姓;⑵姓和名连用,同时出现。

新姓代替老姓如佟佳改为佟、董、高;瓜尔佳氏改为关、白、鲍、汪、伊;马佳改为马、傅;索绰罗改为曹、李;喜塔拉改为图、赵、祝、齐、文;富察改为富、傅、李;那拉改为叶、南、那、姚;钮祜禄改为郎、钮;爱新觉罗改为金、罗、德、海、肇、赵、洪、双、依、文、华;完颜改为王、汪、粘;尼玛哈改为于、俞;尼玛察改为杨、张;赫舍里改为高、康、赫、张、何、卢;费莫改为马、麻;西林觉罗改为鄂、苏、赵。其余600多满族老姓也都是类似情况。姓和名连用的人名如:金寄水(1915—1987),爱新觉罗氏,清睿亲王后裔,生前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等刊物的编辑;华粹深(1909—1981),戏曲作家,爱新觉罗氏,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汪笑农(1858—1918),完颜氏,近代戏剧家、著名京剧演员。清末曾做过河南太康知县;奚啸伯(1910—1977),著名京剧演员,原姓喜塔拉,曾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以上人名如不特殊加以说明,怎么能看出他们是汉族还是满族?可见,近一个世纪以来,满族随着民俗、语言等方面与汉族逐渐融合,作为民俗和语言一部分的满族人名,也与汉民族的语言和民俗逐渐融合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满族人名的语言特征:⑴最初是用满语语音语义起名,如“努尔哈赤”。⑵曾用汉语数字起名,如“七十八”,但它有满族特点。⑶现代的满族人名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汉化的结果。从语法上看,有时用普通名词(如“多尔衮”—獾子),有时用形容词(如“哈丰阿—”平安的),有时用满汉两种语素合成一个人名(如“六格”、“小格”),有时用满语数词(如“那丹珠”—七十),有时用满语改写的动词(如“怀塔布”—使拴住)。满族人名的民俗特征是:⑴喜欢用动物的名称起名;⑵喜欢用数字起名;⑶喜欢用满汉两种语素合起来起名;⑷现代满族人名完全和汉族人相同。

作为一个人的代号—人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是有不同面貌不同内容的。是与该人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特定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有人说,人名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用啥号来代都行,什么甲、乙、丙、丁、A,B,C,D,都可以做人名。但实际上,没有哪个时代,没有哪个民族的人名,是随便而起的。作家写小说,编剧本,也要大费一番心思,设计一套比较合理的人名,以为作品增色。本文重点谈的是清代满族人起名的特点和规律。也顺便谈了一下现代满族人起名状况。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铁岭市清河区领导组团考察中慈长寿工程管理集团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